一、项目概述
宁波某风景区出现了山体落石及滑坡等现象,政府提出治理要求。设计方根据现场条件,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微型桩进行加固处理。所谓微型桩即先用钻机打一个钻孔,然后下放注浆管,注浆管周围包裹3根钢筋,通过注浆管向孔桩灌注水泥浆,从而达到对山体进行加固的目的。
二、测试准备及现场测试
微型桩现场实际施工桩长为35米,所以我们据此裁剪制作了一根桩的电缆,并进行了反复测试,确保电缆工作正常。
电缆和配件
电缆裁剪后测试传感器工作状态
现场绑扎电缆的时候,我们将电缆绑扎到注浆管外侧,并贴紧钢筋侧面,确保在注浆管下放的过程中不会损坏电缆。
电缆绑扎
水泥浆灌注完成后,我们连接了数据采集盒TAP,TAP预设每15分钟采集一次数据。48小时后,我们再次到现场,取回测试数据。
三、数据分析及总结
在对TIP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,需要选取温度最高点的数据。一般数据采集时间为48小时,因为一般混凝土的水化反应一般会需要48小时左右到达温度最高值。不过这次的测试,由于采用的是水泥浆,只用了16小时左右就达到温度峰值。
测试刚开始时的温度曲线 峰值温度曲线
从上图的结果曲线可以看出,沿桩长方向,温度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,而正常情况下,从上到下,温度应该是基本一致的。这说明这根桩的温度分布很不正常,很有可能存在问题。
上图中,桩身上部0-6米,以及下部20-26米,这两段的温度较高,在45-60℃之间,常规混凝土的水化热最高温度一般在50℃左右。这表明桩的上部和下部质量较好。而中间部分,6-20米这一段,温度则非常低,只有20℃左右,并且,在整个测试的过程中,温度都基本没有变过。而这基本就是该地区的地下土层的温度,也就是说,这一段基本没有水化热,所以我们怀疑这一段基本没有浆液。现场的钻孔记录也显示,在8-16米这一段,主要为碎石层,很容易造成浆液流失。而且,据我们在现场了解,现场注浆按设计要求应该是将注浆管插到孔底,加压注浆,直至注满。而现场一般是在孔底注浆,注满后发现浆液渗漏,再从孔口注浆补满,这很有可能是造成两端有浆液,而中间没有的原因。
现场钻孔记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