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·永利y23455(股份)有限公司

400-700-9998
永利y23455 工程案例
高精度跨孔层析成像技术在大坝注浆实时监测中的应用
发布时间:2023-01-12 浏览次数:2404 来源:永利y23455

精度跨孔层析成像技术在大坝注浆实时监测中的应用

跨孔层析成像方法与原理

地震层析成像应用于最少两个孔之间。在其中一个钻孔中以一定的点距(视勘察所需分辨的目的体的大小而定)逐点激发地震波,而在另一个钻孔中以相同的点距用传感器逐点(或各点同时)接收同一震源点激发的地震波信号,并用仪器将地震波形信号记录下来,从而构成跨孔地震 CT 成像激发、接收观测系统。

 

跨孔层析成像系统

跨孔地震层析成像能够提供高空间分辨率的P波和S波地震波速图像,主要用来描绘地质结构,其用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领域:

探测地下岩溶、古洞、空洞、埋设物、矿区采空区;查明地下构造;渗透带、水流通道和方位,圈定破碎带位置和范围;建筑物地基、铁路公路路基等不良地质体监测、水电站、核电站选址勘查;桩基质量检测、库坝灌浆幄幕和高喷防渗板墙质量检测,水库、坝基检漏等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地下破碎带探测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喀斯特岩溶探测


一般的,跨孔层析成像方法主要用于静态探测,或者工程前后的对比监测,但该方法在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是可以在保持较高精度的前提下,以较快的速度进行短时间间隔的快速时空断面连续测量的。

以下面的案例来做说明

案例背景


水电站位于四川省理县境内,枢纽工程主要由砾石土心墙堆石坝、左岸旋流竖井泄洪洞及放空洞、右岸18.7公里长引水隧洞及地下厂房等组成。2008年“5.12”汶川地震后,大坝河床廊道底部出现裂缝,两岸沉降缝产生变形并有局部渗水现象。自2012年9月开始水库第二阶段蓄水以来,大坝变形和渗漏量等明显偏大,坝基廊道已出现偏转和压剪破坏且裂缝、渗水量仍在持续增大。

经过对大坝综合勘察,对大坝坝体和坝基检测分析,初步诊断为心墙局部存在渗漏通道,坝基灌浆廊道混凝土与防渗墙接触部位存在渗漏通道,廊道基础覆盖层及周边高塑性接触黏土局部存在空腔。经过多次专家咨询会商,确定了在大坝心墙内新建防渗墙,并与原坝基防渗墙通过搭接灌浆的方式形成防渗体系的治理方案。

方案设计:

根据前期物探勘测成果,认为坝体存在大量不密实区域,需要全面灌浆加固,我们的测试场地选定在左岸,计划分两个区块进行,每个区块打3个25m孔,勾三股四玄五的直角三角形排列,其中直角顶点为注浆孔,斜边端点为测试孔,测试方法为跨孔地震层析成像和孔中雷达交替进行,注浆前和注浆后后各测量一次,注浆过程中每完成3m深度的注浆,中断注浆,各交替测量一次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演示过程:

因测试场地限制,我们只进行了一对孔的测量,震源孔测深为-25.5m,接收孔深度为-24m,共完成9组测量。

其中,注浆前和注浆后为精细测量,每次测量两遍,第一次接收孔中水听器链放至孔底即-24m处,震源孔中SBS42探头从-25.5m深度每次上提0.5m至提出水面,第二次与第一次相似,但水听器链较第一次上提0.5m,这样就保证了接收端和发射端均为0.5m分辨率。

注浆过程中为监测测量,每完成3m注浆后中断注浆,此时进行跨孔层析成像的测量。接收孔的BHC5水听器链为24道1m间隔,覆盖深度为-24m至-1m,在注浆前后的测量中,各测量两组,震源激发序列不变,水听器链第二次上提0.5m,使接收端和激发短的覆盖步长均为0.5m,在注浆过程中,每次测量一组,水听器链不动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注浆前测量排列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注浆后测量排列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注浆中测量排列(5次测量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


数据处理与成果分析

跨孔地震层析数据流程如下图所示,本次数据处理中,所有剖面的边界条件均相同,成图规格和显示等级均统一。

 

本次测试所获得7幅波速剖面如下所示,依次进行分析:

说明:所有波速剖面呈不规则四边形,左侧为接收测,右侧为激发侧,两侧有效范围取决于接收有效波形的深度与震源最大提升高度。

 

 


注浆前该波速剖面整体呈X状分布,左侧(接收测)-19m-22.5m处和右侧(激发侧)-10m-17m存在大范围低速团块,核心区波速范围在900m/s左右,其面积约占整个剖面的三分之一,左上角和右下角存在高速区,核心区波速范围在1700-1800m/s左右,其余区域为低速区和高速区的过渡区。

分析:上述现象可能的原因如下:1. 相关位置确实存在空洞或不密实区;2. 套管与孔壁接触不密实;3. 两者皆有。

 


注浆过程中共完成4次测量,随着注浆工作的进行,原有波速剖面低速区范围,由左向右逐渐缩小,波速提升, 原有低速区由左向右逐渐消失。

分析:浆液在左侧注入,由左向右逐渐渗透,渗入区域密度增大,波速上升,尚未渗入的不密实区范围减小,随着时间推移,已经注浆的区域浆液凝固,波速上升。

 

注浆后12小时,此时速度剖面整体形态与注浆前相似,呈X状分布,但左侧低速区接近消失,右侧低速区核心波速升高至1100m/s左右,原有高速区形态基本没变,但核心波速降低至1500m/s左右。

分析:左侧浆液沉淀并凝固,右侧浆液可能有部分流失,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填充作用,但效果不如左侧部分。


总结与展望

1. 本次测试突破了0.5m步长跨孔层析成像的施工和数据处理方法,掌握了准实时监测灌浆的理论和方案设计。

2. 通过对注浆前后反演速度剖面的分析,注浆前观测区存在两块低速区,注浆后低速区面积大大减小,波速升高;

3. 通过对注浆过程中反演速度剖面的分析,可清晰地观察到注浆的过程,流向,效果等表征,可较好的掌握注浆进度;

4. 跨孔地震层析成像技术一般用于静态检测,本次实验证明该手段在外界条件的辅助下,确实可以达到动态监测的效果,如果能够广泛的总结经验和规律,可开创一种全新的注浆实时监测方法。


使用设备:

本案例中所使用的设备为德国Geotomographie出品的IPG跨孔层析成像系统,主要由IPG5000震源供能器,SBS42孔中P波震源及BHC5水听器链组成,该系统在400m以浅范围的充水孔内实现高精度跨孔层析成像探测。

其中,IPG5000脉冲发生器和SBS42孔中P波震源组成的震源系统,具有1.快速测量(每分钟10次以上);2.信号稳定性(重复性);3.安全性好;4.可操作深度较大(400m)等特点。而BHC5水听器链,具有精度高,频带宽,可订制参数,内置合成信号测试等特点,近年来在国内有较好的接受度。
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IPG5000脉冲发生器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SBS42孔中P波震源         

BHC5水听器链

XML 地图
XML 地图